Friday, March 8, 2013

智慧的痛苦

西方哲学源于希腊语“爱智慧”;谈的是“爱智慧”而不是“智慧之学”。后来哲学转向“知识论”,却不谈“爱知识”。可见西方谈到智慧与知识时,是分得相当清楚的。可是知识与智慧有何分别,却也不容易说清楚。

康德把科学与智慧加以区分,说科学是分门别类的知识,智慧是井井有条的生活。当知识论成为西方哲学主流时,哲学家甚至把智慧排除在哲学之门外。

知识可以学,可以探讨,而智慧只能爱,一种说法是知识与科学是严谨可靠的东西,而智慧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另一种解释认为智慧是宇宙自然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至高无上,它只适合于神而不适合人。圣经创世纪2.16耶和华吩咐亚当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2.17说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以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Genesis 2:16-17:And the Lord God commanded the man, saying, “You may surely eat of every tree of the garden,  but of the tree of the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 you shall not eat, for in the day that you eat of it you shall surely die.”

分别善恶树在英语里是 The Tree of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就是“善恶的知识之树”,善恶的知识就有“智慧”的意思,而不是指知识而已。圣经里的话似乎是说,人不是因为追求智慧才成为有死的,而是因为追求智慧后才知道自己是有死的。所以说智慧不但是一种痛苦,而且是痛苦中的痛苦。

圣经表明了人注定要追求智慧(那是善恶之学),可是智慧之至高无上却又注定不可能达到通达智慧的境界,更在追求智慧中知道了自己必死之有限性。

Monday, March 4, 2013

博爱与社区

西方民主思维,除了讲自由与平等的理念外,其实还有个“博爱”的理念。这个源于法国大革命后出现的理念,很奇怪的并不常常被人提起。而在联合国的“人权宣言”第一条只是间接的谈到这个理念: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All human beings are born free and equal in dignity and rights.They are endowed with reason and conscience and should act towards one another in a spirit of brotherhood.

这“兄弟关系”就是指 Fraternity,中文翻译为“博爱”其实有误导性,令人想到西方宗教中所宣扬的博爱。有讽刺意味的是,对当时的革命者而言,这个理念可能正好有完全反对当时垄断的宗教文化的意味。它与中华思维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理念更为接近。

这个理念所提出的兄弟关系(Brotherhood)概念,牵涉到形成市民社区所需的几个核心价值: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处境(Empathy)、合作(Coorporation)、承诺(Commitment)、责任(Responsibility)、公平(Fairness)、信任(Trust)与公道(Equity)。这些核心价值相互关联组成“博爱”之外衣。

真正的自由与平等只能实现于社区之外,而在社区之外谈博爱是没有意义的。这个理念不但可以用于人与人之间、这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也应该用于人与自然界之间。比如设身处地的价值就是承认某些人或某些动物与自然环境需要我们特别照顾,使到他们可以继续在社区扮演有用的角色。

因为“博爱”涉及的是形成社区所需的价值与对整体环境的关怀,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比从个人为出发点的自由与平等理念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更大。